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杨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传统医学在守正创新中发展”分论坛上,国内外医药领域业界、学界代表、驻华大使和行业组织代表围绕传统医学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融合与国际交流开展深入交流。
全球公共卫生格局正经历深刻转型,多重压力因素交织作用。会上,多位代表分享了传统医学发展的成果。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经开区华夏创新中医药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玉琢给出了一组数据:全球170多个国家报告了草药、针灸、瑜伽、土著疗法及其它形式的传统医学手段使用情况;世界卫生组织的110个成员国认可针灸中医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规范使用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了医疗保障体系当中。
陈玉琢还提到,市场调研显示,全球中医药市场规模预计在2028年达到1857亿美元。“传统医学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科学性验证和价值提升,为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多元、可持续的全球卫生系统提供独特的支撑。”他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刘清泉认为,便捷可及的中医中药和传统医药不仅能在小乡镇发挥作用,在现代化大城市里也依然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在他看来,关键是要把传统医药有效的典型客观现象说明白,用数据证明清楚,如此,标准化的研究才能稳步推进,否则就是“正没有守住,创的新都在云端飘着”。
“几个月前我去了西安,他们使用数字技术来改善药品的可及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主任赛亚·皮乌卡拉回忆道,中国的数字体系用二维码实现了传统医药药材从农场到诊所的追溯,让人惊叹于传统医药的发展。他还提到,数字技术是加速传统医药推广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鼓励在符合相关原则下,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医药创新。
如何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医学深度融合,更好实现传统医学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化?北京市中医药对外交流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邓娟分享了“北京答卷”。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市“数据要素×”实施方案》《国际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相关政策,同时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医药创新行动计划,推动人才梯队建设,开展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传统医药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人才支持。
在深化应用场景驱动作用方面,邓娟介绍,北京广安门医院的“岐智”智能中医辨证施治诊疗平台已成功入选世界卫生大会数智主题边会的中国实践,在推动国际医疗的服务平台上推出双语诊疗、远程会诊,和商保有效结合,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服务。
会场外,中医药沉浸式体验区也从侧面上反映出传统医药的火热。天中依脉市场经理柳丽琴告诉记者,“学习西医的外宾扎法尔先生刚刚体验了我们的中医四诊仪+肥胖专病系统,他觉得体验感很不错,更对咱们中医已经进化到智能机器可以代替人工把脉感到惊讶。”
据了解,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2025年北京会议召开1场全体大会和8场分论坛。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企业家、学者、驻华使节等300余人出席大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